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国科普日第二十年。今年的主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9月18日至22日,航空航天学院在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乌金山中学和山西航友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举办了以“普及航空知识,助力通航发展”为主题的航空科普系列活动。
依托太原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实验室资源,科普教师为大家揭示飞机航行的奥秘。在模拟飞行实验室,展示了形式多样的飞行模拟器,向同学们介绍了飞行操作的基本要领和基本的航空仪表知识,随后,参与者驾驶飞行模拟器,遨游蓝天,沉浸式体验飞机驾驶的乐趣,感悟科技魅力。
沉浸式的模拟飞行体验激发出大家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万米高空的飞机如何实现精准航行?地面工作站如何与飞机进行信息交流?依托航电飞控实验室,以Garmin 3X航电系统、ADS-B收发设备及监视告警系统、电子飞行包等专业软件、设备为具体素材,从不同角度开展了飞机飞行过程中信息交互的科普讲解。
开放实验室资源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公共科普服务覆盖率,充分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航空知识的兴趣,学院也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和科普进企业活动。
9月21日,学院组织科普教师贾静、杨天以及太原理工大学航模协会成员赴乌金山中学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空科普系列活动。
如果说传播知识是科普工作的具体手段,那么,寓情于物,通过知识讲解,使中小学生感悟科学精神则是最终目的。《见证百年的科学家精神》讲座讲述了近代以来,一群满怀报国热忱科学家们的奋斗历史,寓情于史,让大家明白科学家们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永恒的追求。
飞机航行的动力来源于哪里?作为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不仅为飞机的航行提供动力,也为其用电设备提供电力,可以说,航空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关乎飞机的航行安全,因此,航空发动机具有极高的工艺要求,它的设计和研发也是国家综合科研实力的体现之一。指导教师向大家展示了微型涡喷航空发动机,并科普了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使同学们初步了解飞机的核心动力装置。
我国对航空模型的探索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墨子.鲁问》有记载:“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意思就是鲁班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三天。如今,通过无线电遥控的航空模型是应用范围最广、社会参与度最高的航空模型,它主要模仿真实航空器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在原理上与真实航空器相近。太原理工大学航模协会的指导教师和队员向乌金山中学的同学们介绍了机翼、尾翼、机身、起落装置、动力装置等航模的基本组成部分、航模飞行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航模飞机的静态展示,随后航模协会成员操纵航模飞机起飞,时而盘旋、时而高飞,引起在场同学们的阵阵喝彩,把活动推向高潮,当天的科普活动在精彩的航模飞行表演中落下帷幕。
9月22日,兼职科普教师丁俊飞带领学院学生到山西航友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科普学习,在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种类多样的无人机和小型通航飞机,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了交流互动。
学院以2023全国科普日为契机,通过实验室开放、科普进校园、进企业等一系列活动,助推青少年航空科普工作高质高效发展,希望推动在全社会掀起崇尚科学、热爱航空的热潮。